周干峙,建筑學和城市規劃專家。江蘇蘇州人。1952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建筑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歷任國家建委副處長,國家城市建設總局城市規劃研究所副所長,天津市規劃局代局長,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高級建筑師,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建設部副部長、國際建筑師協會理事;現任建設部特邀顧問,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世界屋頂綠化協會名譽主席,中國杭州世界屋頂綠化大會名譽主席,國際建筑師協會(UIA)理事,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常務付理事長,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理事長,中國建筑學會理事。
周干峙
周干峙1930年出生于江蘇蘇州。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歷任國家建委副處長,國家城市建設總局城市規劃研究所所長,天津市規劃局局長,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高級建筑師,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建設部副部長、國際建筑師協會理事;現任住房與城鄉建設部特邀顧問,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1952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建筑系,長期從事城市規劃設計和政策制定工作。曾負責編制西安市的總體規劃,天津、唐山市地震后的恢復重建規劃,深圳市的總體規劃,以及其他一批城市的規劃設計指導。曾著一批有城市化、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城市交通、住宅建設、舊城改建、城市房地產以及規劃設計改革等方面的論文。提出了“滾動、靈活、深細、誘導”的城市規劃指導思想,提高了城市規劃的深度和廣度,發展了城市規劃理論。
是中國第一部城市規劃法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主編的《國家科委藍皮書第6號—城鄉建設》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眼前的“活兒”太多
周干峙將他大學畢業后參加工作的生涯分為三個階段:上世紀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主要完成國家指派的城市規劃任務,研究城市規劃建設中的一系列相關問題;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的工作重點是搞研究和管理,先后在國家城市建設總局城市規劃研究所、天津市規劃局、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任職;80年代到建設部當副部長,分管城市建設、交通、科技、園林綠化方面的行政管理和政策制定工作。90年代從行政崗位上退下來之后,至今,周干峙一直在部里擔任特邀顧問,進行有關中國城市化、大城市交通、城市園林綠化和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等研究工作;完成了全國政協辦公樓的規劃設計和一些典型的城市設計,以及眾多的城市規劃咨詢服務工作,并在清華大學每年保持指導2—4名研究生。這,可以說是周干峙人生的第四個階段,和前三個階段一樣,他依然辛勞,忙碌。
采訪是在他頻繁出差的間隙里進行的。為研究城市軌道交通的新技術和發展方向,剛從青島考察回來,稍后又要去杭州參加杭州新區的規劃會議。幾個小時里,周干峙的電話不斷地響起,以至于采訪不得不幾度中止。當談起他的科學人生歷程時,周干峙說他“眼前的活兒太多了,都沒有時間來回顧過去”。的確,采訪過程里,周干峙談得最多的都是他現在的工作狀態和面臨的問題。“我前些天剛從新疆回來,前幾天報上登了新疆發現全世界最大的煤田,煤田在干旱地帶,戈壁沙灘邊上,如何開發,這個問題歷史上沒碰到過。如何引水,挖煤需要多少人,如何把資源送出去等等,都是大問題。這些問題高度復雜。”煤田的開采涉及到人和相應的衣食住行、交通、城市承載等一系列問題,目前已有相關專家提出要在煤田周邊區域建立新的城市群。“城市群,不是幾十萬人,而是上百萬人的問題,規劃能不管嗎?!”79歲的周干峙一談起城市規劃這一他終生從事的事業,語氣里依然滿是激昂和熱情。
1952年,周干峙從清華大學建筑系畢業,從建國初期的建筑工程部,到國家城市建設總局城市規劃研究所、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再到建設部,近60年的時間里,不曾離開過城市建設、規劃的專業領域。如今,他成了唯一一個了解建設部從成立至今幾經變遷的歷史見證者和參與者。
周干峙走上專業的道路很偶然,對于一個普通家庭的子弟來說,當時上大學、選專業都得和日后的謀生聯系起來,現在稱之為“理想”的東西,那時并不清楚。1930年周干峙出生在蘇州,由于抗日烽火已起,兩歲不到的他隨家人遷居上海。少年時代讀書,頻繁更換學校,讀過英國人辦的工部局學校,讀過汪偽政府的學校,也讀過國民黨辦的學校。那時候,公立、私立學校并存,考大學也不是像現在這樣的統一招生,周干峙一個夏天考了十所大學,報了很多專業。但因為不滿國民黨的腐敗,他最終選擇了北方,選擇了有民主堡壘之稱的清華。
選擇專業,周干峙考慮更多的是工科就業的方便,“建筑不是我自己當時就懂的,傳統的土木建筑是連在一起的,不像現在分得很清楚。那時也沒有名牌大學、名教授的概念。”但即便如此,當年在清華建筑系十幾個學生里,周干峙卻是唯一一個報這個專業的學生,其他人都是由于各種原因,從外系轉進來的。
歷史的長河里,個人只是細沙一粒。而個人的經歷不是自己能夠決定的,多半還是要緊跟時代和社會的需要。大學畢業時,滿腦子“為人民服務”的年輕黨員周干峙,嘴里唱著“我們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場”,一心想的是奔赴邊疆搞建設,把自己奉獻給共產主義事業。而實際上,從1951年開始,由于全國的營造廠(施工單位)全部被打倒,沒有人設計施工,就把清華、北大建筑專業的老師和學生集中起來搞建校工作。清華的第一教室樓,16、17學生宿舍、階梯教室等就是那時候周干峙設計施工的。1952年8月,新中國為第一個五年計劃做準備,中央決定設立建筑工程部。新建伊始的部門,人才資源成了首要解決的問題。缺干部,從剛撤銷的察哈爾熱河?。ê颖笔。?、平原?。ê幽鲜。┏檎{,要技術人員,就從大學調。而當年畢業的周干峙也恰逢其時,被分配到了建筑工程部,緊接著參與了蘇聯援建的“156項”中的重點城市規劃。
這些,周干峙用一句話概括說,是歷史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