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數字景觀以定量輔助定性地解決復雜系統問題為出發點,以統籌實現人居環境多目標優化為目標,致力于定量揭示、描述作為復雜系統的景園環境評價、設計、營造及持續發展規律。數字景觀方法與技術運用的普及,必然提升風景園林學的科學性,推動人居環境的持續發展。圍繞數字景觀的主題,會議期間,與會專家學者就海綿城市績效與研究、景園環境與績效研究、景園數據采集與分析、景園環境與定量研究、數字技術與景園教學、地理設計方法與運用等多個話題,展開研討。
會議期間,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景觀學系主任、東南大學景觀規劃設計研究所所長成玉寧教授就“城市道路海綿系統實踐”話題發表的演講引起與會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成玉寧教授表示,面對旱澇問題凸顯的城市道路水環境,不應強調單一地以解決洪澇或雨水利用為導向,應統籌兼顧,系統解決城市道路水環境矛盾,相反相成,從對立統一中尋求解決城市道路問題的根本出路;系統優化、因地制宜、自然做功、數字技術,則是城市道路海綿系統實踐的重要支撐。
成玉寧教授認為,因同地理區位的城市存在顯著差異,對于城市道路海綿系統設計來說,降雨量、土壤性質、地形及周邊水系等是確定海綿系統的前提,同時管理模式、審美習慣等因素也需要兼顧,因此,不同的城市應當根據自身不同特性定制海綿系統。“目前我國的海綿城市建設還處在探索期,海綿城市系統在任何一個城市的實踐,都應當穩步推進、因地制宜。”成玉寧說。
據了解,成玉寧教授主持建設的多個城市海綿系統已經在解決旱澇問題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以南京天保街生態路海綿系統為例,2016年7月7日南京突發特大暴雨期間,南京河西地區多條城市道路因嚴重積水而導致交通中斷,城市道路內澇災害嚴重。其間,與天保街生態路試驗段相鄰的江東南路、鄴城路等路面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積水,而天保街生態路路面并無積水現象。實踐證明,城市海綿系統在應對特大暴雨等極端災害性天氣下,能發揮較好的排澇作用。
據悉,中國數字景觀國際研討會是教育部批準設立的系列國際研討會,已于2013、2015年成功舉辦兩屆。此次在東大舉辦的第三屆會議由中國風景園林學會支持,東南大學、全國高等學校風景園林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全國風景園林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風景園林學科評議組、中國風景園林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中國風景園林學會信息專業委員會、《中國園林》雜志社共同主辦,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江蘇省城鄉與景觀數字技術工程中心、江蘇省數字景觀環境綜合訓練中心承辦。
此外,會議還出版了論文集《數字景觀——中國第三屆數字景觀國際論壇》,該書由成玉寧、楊銳主編,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