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鎮化的主要特征與挑戰
過去的三十年,人們將城鎮化過程視為GDP增長的動力,城市建設也是為了實現經濟的繁榮。但是在未來的三十年,這種以GDP增長為主的灰色的城鎮化應該向以人為本的綠色城鎮化轉變。歸結起來,就是要由過去以速度和廣度為主的城鎮化向以深度為主的城鎮化轉變。目前,我國城鎮化正面臨以下幾個挑戰:
第一,城鎮化速度明顯放緩。
第二,機動化將強化郊區化趨勢。機動化、霧霾、高房價這三大因素都會推動中國城鎮化發展過早、過快轉入郊區化階段。
第三,城市人口老齡化快速來臨。中國的老齡化比想象中來的更快,影響也更加深遠。近十年,出生人口數下降,老齡化比例持續上升。
第四,住房需求持續減少。
第五,碳排放國際壓力空前加大。過去十年,中國碳排放增長速度幾乎是美國的十倍左右。
第六,能源和水資源結構性短缺持續加劇。從能源結構上來看,中國人均煤、石油、天然氣的儲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60%、7.7%和7.1%,目前我國水質性缺水和突發性水污染加劇,極端性氣候增多,有可能會帶來結構性的、地區性的水危機。
第七,城市空氣、水和土壤污染加劇。
第八,小城鎮人居環境退化、人口流失。十年間,我國小城鎮居住人口減少了十個百分點。小城鎮衰退不僅會引發更為嚴重的大城市病,而且也會弱化其為“三農”服務總基地的作用,影響農業現代化進程。
第九,城市交通擁堵日趨嚴重。目前,嚴重的交通擁堵現象開始從大城市到小城市,從東到西,從高峰到全天候蔓延。
第十,城鎮特色和歷史風貌喪失。在提高“容積率”的利益驅動下,歷史街區、優秀歷史建筑被隨意推平,特有的空間紋理逐漸消失,傳統的城市與周邊環境和諧相處的格局被破壞。
第十一,保障性住房積存與住房投機過盛并存。一方面,政府建造的保障房被安排在缺乏配套設施的遠郊區,空置率較高;另外一方面,由于缺乏財產稅、消費稅、空置稅等調節工具,投機性購房正在扭曲住房需求并塑造泡沫。
第十二,城市防災、減災功能明顯不足。大城市災害風險加劇已成為國際通病。
二、“深度城鎮化”的主要策略
仇保興在總結了我國城鎮化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之后,提出了以下十點推進深度城鎮化的主要策略。
第一,穩妥進行農村土地改革試點,防止助推郊區化。任何土地制度的改革,都要考慮其對郊區化的正影響和負影響。未來,要依據城市總體規劃,用“綠線”劃定城郊永久性農地和生態用地,并作為“城市永久性邊界”。此外,還要堅決制止小產權房滋生。
第二,以“韌性城市”規劃整合城市整體資源,提高城市防災能力。韌性城市的城市系統能夠消化并吸收外界干擾(比如災害),并保持原有主要特征、結構和關鍵功能。韌性內涵包括技術韌性、組織韌性、社會韌性和經濟韌性、交通韌性。其中,交通韌性是整個城市韌性的關鍵。深度城鎮化的實施,需要整合與“韌性城市”相關的示范工程,包括綠色交通城市、海綿城市等等。
第三,推行“城市交通需求側管理”,促進綠色交通發展。目前城市高架路、立交橋過多,盲目拓寬街道、壓縮或取消自行車道已形成惡果,應該從需求側方面對大城市擁堵進行相關管理。比如,可以減少內城停車位、提高停車費;增加公交專用道與步行街;按‘單雙號’或不同編號車牌出行控制等。
第四,變革保障房建設體制、降低房地產泡沫風險。城市居住是否幸福,是由最底層的低收入者的感受決定的。歐盟的“住房合作社”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經驗,即由符合條件的低收入無房戶自由出資自己組織成立“合作社”,平等購地、參與設計、建造、租售并舉,政府優惠支持。這種模式保證了保障房建設的質量、減少了空置,有效地發揮了市場機制作用。此外,還應該從補磚頭盡快轉變為補人頭,增強保障性補貼的有效性。
第五,全面保護城鎮歷史街區、修復城市文脈。城市發展過程中,可以用“紫線”劃定城市歷史街區、重點文保單位及風貌協調區,嚴格進行管制與修整。還可以強化城市規劃委員會制度、開拓市民參與規劃管理的途徑。此外,還可以推行“以獎代撥”的補助模式,搶救式修復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
第六,推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保護和修復農村傳統村落。農村的發展模式不同于城市,是一種穩定結構的模式,它的一切都來源于土地?;诖?,仇保興博士強調,應該以城、鎮、村空間人口合理密度指標來替代“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其次,撤銷合并村莊要經省級人民政府批準,除城市近郊、沙漠、草原之外,禁止合并村莊。此外,結合鄉村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推動綠色農業現代化。
第七,強化城鎮群協同發展管治,促進高密度城鎮化地區可持續發展。首先,要科學預測城市群內各城鎮中長期人口規模變動趨勢和群服務功能;其次,建立管理機構,建立良好的城市群規劃,解決單個城市規劃解決不了的問題,包括“資源共享、環境共保、基礎設施共建、支柱產業共樹”等等;最后,還要推動包括“綠道”在內的群內多樣化交通設施建設。
第八,對既有建筑進行“加固、節能、適老”改造,加快綠色建筑推廣。在此過程中,應調動各方參與改造的積極性,發揮五千多億住房公共維修基金的作用,各級政府對舊房改造成綠色建筑的項目給予按平方米分等級獎勵。
第九,以特色生態小城鎮為抓手,分批進行人居環境提升改造。目前,小城鎮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包括:教育、就業、醫療和婚姻。要推行深度城鎮化,就要著手解決上述問題,修復小城鎮建筑風貌、傳承歷史文化;分區域公開招標由大企業承包小城鎮道路整修、綠化、供水、污水、排水、垃圾和供氣等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等。
第十,以治理“城市病”為突破口,全面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智慧城市是針對城市病的“綜合療法”,是節能減排的“綠色工程”,更是群眾方便監督政府、提高政府運行效能和推動“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利器。
城市是“問題”的根源,也是解決問題的鑰匙,深度城鎮化正是速度城鎮化的解藥。深度城鎮化至少能產生三十萬億有效投資需求,它要求把城市治理策略擴大到城鎮群及城鄉關系的大范圍,只有把城市放在城市群和鄉村之間來考慮,我們的城市才會有比較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