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鄉村振興產業現狀
鄉村要想振興,首先就必須先解決“產業振興”。這已經是很多人的共識。“產業”是鄉村的血,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載體,是鄉村振興的前提和基礎。沒有產業的鄉村,無論你有多么好的資源,無論傳承下來多么醇厚的文化,無論你怎樣吹噓的高大上,都只能是曇花一現的燦爛,甚至沒等花開就已落敗。
但是現在一談到鄉村振興的產業,無不是旅游、養老、農家樂、民宿客棧,還有什么四季花海、林木苗圃、經濟觀賞園等,大片大片的農田被流轉。有的甚至打“擦邊球”,“以租代征”,進行房地產開發,完全忘了農業才是鄉村振興最基礎的產業。導致農村沒有了農業生產,農民進了城,村里卻沒有了人。
當然,農業種植效益太低,單純的以現有的農耕方式進行生產,無法改變城鄉越來越大的差距,這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且隨著全社會需求結構的快速升級,人們對鄉村產業發展的需求也不僅僅是種和養,而是呈現出以農業為基礎,以田園風光、自然生態為主要吸引力的多元發展格局,這給鄉村產業振興帶來巨大空間。
巨大的空間意味著巨大的機會,于是萬軍爭過獨木橋的現象難免出現。那么,鄉村振興到底是陷阱還是餡餅呢?今天我們不討論這個問題,我們要討論的是鄉村振興的產業到底應該怎么做。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鄉村振興產業的6大誤區。
2
鄉村振興產業導入誤區
誤區1:產業導入必須高大上
這是很多政府的普遍想法,認為只有高大上的產業才能帶動當地經濟轉型,只要引進高大上的產業就能迅速促進經濟發展。其實,鄉村振興的產業不一定要高大上,只要能自身造血,能支撐鄉村的正常運轉,能得到市場認可,能帶動一方經濟的發展,能增加居民或者農民的收入,就是最好的產業。比如,袁家村就靠餐飲業而帶動了整個村的發展,你能說袁家村的餐飲業就不是產業?大理的民宿帶動了大理旅游業的發展,你能說民宿就不是產業?
誤區2:沒有品牌的產業不是產業
很多人對產業和品牌理解不清。他們認為,有品牌的就一定是產業,品牌名氣大就一定能成功。比如,同樣是餐飲,袁家村做出了品牌,它就是產業,而更多的農家樂因為沒有做出品牌,就不被認作是產業。再比如麗江的酒吧成了品牌,那就是產業,但其他地方鼓浪嶼的酒吧就不是產業。所以,在對產業定性上,政府考核的一個指標就看是不是品牌。但這里,我們必須糾正:品牌不是產業,品牌只是產業的代表。
誤區3:文旅不是產業
有一次我去看一個項目,當地的領導就跟我們說:
“歡迎到我們這里建文旅小鎮,我們這里山好水好。而且還有傳承的歷史文化,特別適合做文旅小鎮。”
“但是我們有一個硬性的指標,就是你們做文旅小鎮的產業到底是什么?如果沒有一個好的產業。在立項和審批的時候是很難過關的。”
大家注意,他問的是你們文旅小鎮的產業是什么?也就是說,文旅小鎮的文旅不是產業。
這就讓我有點不明白了,難道文旅不是產業?那么請問,海南的支柱產業是什么?國家又為什么專門成立文化旅游部?
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個別官員的問答,我所接觸的政府官員,百分之九十都存在這樣的誤解。而且,不僅僅是政府官員,很多,我說的是很多文旅地產投資開發商也是這樣認為。文旅是產業,而且對鄉村地區來說,是最能撬動市場潛力,最有發展前景,最有經濟價值的產業。
誤區4:產業必須規?;?。
應該說,各地都有很多現有產業,在現有產業上繼續做大做強,是有基礎的,也是比較具有操作性的。但是問題就在于,具備了操作性,并不等于就具備了發展的潛力和勢力,因為在現有的產業中,有的產業才剛剛起步,尚未見效,如果盲目擴大規模,將導致極大的發展風險。比如莫干山這個曾經發生“民宿奇跡”的地方,就因為簡單模仿并大舉擴張,導致民宿數量激增,2016年底莫干山民宿已經將近800家,趨于飽和,使得這個行業進入了洗牌期。到了17年底,莫干山大批的民宿和農家樂倒閉。
莫干山民宿
此外,有些東西是做不大的,農業具有很強的區域性,比如是從化的遲菜心,這些充滿了地方特色的產品,我們為什么一定要擴大規模,降低質量呢?
誤區5:產業照搬的成本最低,風險最小。
很多人認為復制照搬成功案例的成本最低,風險最小。本來學習借鑒別人的成功經驗,這無可厚非。但如果不考慮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以及各類生產資源的客觀現實,只是簡單地模仿和照搬,那就會變成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
以袁家村為例,我們不能只看袁家村表面紅火的一面,而忽視其獨特的頂層設計和定位,忽視其成功背后潛藏著的無法復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背景,一旦貿然復制,必將陷入泥沼而不能自拔。僅在陜西,模仿袁家村模式的村落就有近60家,許多地方在區位、文化、環境上都不輸袁家村,但最終經營慘淡。陜西有84家模仿袁家村,死掉的有82家,還有兩家還差一口氣。這些復制者只能復其形,而無法復其魂,且永遠無法超越袁家村,不可能產生比袁家村更大的影響力,也不可能成其為品牌。這些例子都說明模仿不是成本、風險最小,而是風險巨大。
陜西袁家村
誤區6:鄉村振興是個筐
很多地方發展產業,就是把小鎮或者鄉村當成了一個筐,文化、創意、旅游、康養、金融、互聯網等等,恨不得全都往里裝。一個地處偏遠、毫無產業基礎的小鄉村,一夜之間就要以這些日新月異的文化產業新業態為主業了,借網友常用的一句話來說就是:這想象力也是逆天了。比如麗江的雪山藝術小鎮,本來是發展婚紗攝影、藝術創作產業,也有了一定的基礎,但后來卻跟風引入了攀巖、卡丁車、直升機、熱氣球等業態,最后也就以失敗告終。產業多元是好事,但是一陣風的盲目上馬行為對產業的危害極大。作為鄉村振興的設計者,更應懂得循序漸進的規律,也更應從實現鄉村振興的終極目標出發,合理謀劃產業的布局范圍和推進速度。
3
產業導入必須與當地資源和條件相匹配
產業的開發和導入,最根本的是落地,不能落地的產業,不管是如何高大上,如何先進,如何有市場,都是一廂情愿的臆想。中國地大物博,每個省、市、縣、鄉鎮,都有著自身的獨特性,未來鄉村產業發展也將更多著眼于“特色、品質”。但目前鄉村的發展日漸重視對特、精、奇等特色產業的追求,產業也以外部資源輸入推動為主,而反過來忽視了鄉村自身資源的文化經濟價值,對當地百姓能否融入該產業中也基本沒有考慮,從而導致產業內生動力不足、產業與當地生產、生活脫節、產業難以存活等問題。
其實,目前我國鄉村有很多資源躺在那里,沒有得到開發利用。這些資源一旦得到有效利用,將釋放巨大的發展紅利。所以鄉村振興產業項目選擇一定要克服盲目性,必須從本地的實際出發,創造性地挖掘和整合利用鄉村內部資源,努力打造特色產業,突出地域文化特征,絕不跟風照搬。
像農產品原材料豐富的鄉村,可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推動農產品深加工、精加工產業發展,不斷延展農業產業鏈,生產優質特色加工產品,把農業附加值留在農村,如青島平度就利用當地的白菜、辣椒等農產品發展泡菜加工產業,其泡菜出口量占全國的60%以上,成為了泡菜產業振興龍頭;
農業生態資源豐富的鄉村,可利用生態優勢,合理開發利用農村空置住房,發展鄉村休閑旅游、鄉村養老養生等產業,如北京懷柔區田仙峪村委會把擁有閑置宅院的農戶組成專業合作社,流轉30處農民院落的經營權,租讓給國奧集團,后者把農家宅院改建成各具特色的休閑養老院出租給市民。
交通條件好的鄉村,可大力發展農村電商。特別是要鼓勵和支持發展“一村一業、一村一品”,推動不同鄉村立足不同優勢資源、形成不同的產業和專業特色,比如浙江臨安龍崗堅果電商小鎮,依托優良的生態自然資源及優越的區位條件,憑借優質的農特產品,通過“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思路,年產值超過100億元。
4
鄉村振興產業導入的四個原則
鄉村振興的產業選擇,絕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是,什么產業先進就能夠導入什么產業。鄉村產業的選擇,有四個原則:
1、必須尊重項目的定位
無論是鄉村還是小鎮的產業選擇必須要尊重整體發展的定位。比如,你定位是足球小鎮,那么導入的產業必定是與足球相關,足球培訓學校、訓練場、球迷俱樂部、足球產品開發、足球文化用品開發、足球酒吧……可是,如果你在足球小鎮突然塞進來一個什么乒乓球少兒培訓學校,又或者搞個羽毛球訓練場是不是很尷尬?如果你定位的是運動小鎮,那么這沒什么,甚至你把跳水、田徑整進去都可以,但你定位足球小鎮,就只能是與足球相關的產業。再比如一個休閑度假小鎮,導入的卻是航空產業,哪怕你把環境打造得再美,航空文化做得再足,那你看看有多少人去那度假?
但現在很多小鎮因為規模較大,單一產業很難支撐,于是就出現了“小鎮是個筐,什么都往里面裝”的亂象,只要是產業都拉進來再說,至于是否與定位一致,是否能夠成活好像沒多少人去管。
2、產業能否導入要看資源是否匹配
產業能否落地,最關鍵的因素就是看鄉村的資源是否匹配。資源分為三類:
一是自然資源。自然資源包括山、河、湖、海、森林、沙漠、草原、溫泉、土壤、氣候等。山好水好空氣好,這樣的資源匹配什么產業好?大家都知道,除了旅游度假,康養產業更合適。除此之外,特色教育、培訓,高端會議和商務都可以考慮。這是因為,這一類產業對環境的要求非常高,安靜、舒適、有利于身心調整是基本條件。
二是文化資源。文化資源有古代建筑、歷史名人、傳統文化、文物古跡、風俗民情等等。很多人說文化是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開發文化產業要么投入大,要么存活難。我們不否認這種觀念,但是,文化并不只是大投入才行,從傳承的文化中開發產業,無需多大投資。
比如,去年我們在做四川大涼州喜德縣全域旅游規劃時發現,該縣彝族文化中的漆器非常精美,完全可以開發成藝術品,禮品,其市場非常廣闊。另外,彝族服裝非常靚麗,中央電視臺還專門做過專輯,如果做些簡化,完全可以做成時裝。再比如我們現在正在做策劃的宜賓高縣慶嶺鄉鄉村振興項目,就是依托“吃春酒”這個習俗,開發“春酒”系列產品,上下游各種資源對接,形成產業鏈。
慶嶺鄉“春酒”體驗館
三是產業資源。很多地方的特色產業在產業鏈的某一環節有一定的發展基礎,如特色農產品、手工藝品等,但多數處于附加值低的環節,可沿著產業鏈向上游和下游延伸,形成一二三產聯動,農業、文創、旅游休閑融合發展的產業體系,提高產品附加值。比如,我們策劃的沙河豆腐,以豆腐為核心,帶動了大豆種植、豆制品加工、豆腐產業園、鄉村旅游等產業發展,實現了一二三產聯動。
四是社會資源。社會資源包括人才、技術、氛圍、環境等,這是保證產業落地的關鍵因素。烏鎮之所以建互聯網小鎮,是因為杭州有阿里巴巴,集聚了一大批互聯網人才,是杭州最具互聯網氛圍,如果你換到其他地方搞個互聯網小鎮試試?不是沒人試過,??诰陀幸粋€互聯網小鎮,至今卻成了一個笑話。還有很多類似的笑話,如有個云南深山的小縣,他們想做一個航空小鎮,當他們向我咨詢時,我除了笑之外,還能說什么?不是什么產業都可以導入的,必須考慮你擁有的資源是否匹配。
3、產業導入要考慮成長性
產業可以不高大上,但一定要具有很高的成長性。
一是精準定位市場。任何一個產業都不可能覆蓋所有的市場,不可能滿足所有消費群體的需求,這就要求產業鎖定的目標消費群必須精準,對他們的消費特征,比如消費實力、偏好進行深入的了解。比如鳳山的康養產業,當地居民就厭倦了單純的山水康養,而希望能有更多的精神上的康養。針對這一訴求,就要把康養與當地香火旺盛的鳳山廟相結合,發展禪養,不僅養身還養心。
二是競爭力強。看誰活得長就看誰選擇的產業生命力最強。一般來說新興產業、朝陽產業、科技含量高的產業競爭力是最強的。但是,很多從歷史文化、民族風俗、特定地域中挖掘、開發的產業同樣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如風行的王老吉涼茶,從1828年傳承至今,經歷了太多的風浪,卻依然擁有廣大的市場(雖然最近敗訴,但我相信其生命力依然強勁)。再如瑞士手表,雖然現在各種電子表、智能手環涌現,但瑞士手表的品牌影響力卻沒有絲毫削弱。
三是有技術保護。我在這里說的是技術保護,而不是科技含量,是因為科技更多的是針對新興產業,而很多傳統產業同樣有很強的技術和獨特配方,前面舉例的瑞士手表就因為保持傳統的手工技術而享譽世界,同樣,很多非物質文明遺產,也是因為其獨特的技術被傳承才得以保存。如喜德的漆器、龍泉的青瓷、云和的木雕、三都的馬尾繡等。即使是餐飲,重慶的火鍋也因為其制作和配料而無法被取代。所以,導入的產業如果有很好的技術支持,其成長性會更快。
四是產業上下鏈成熟。產業不同于產品,一個產業成長性怎樣,還要看整個鏈條是否成熟,雖然我們在產業導入時,不可能將某個產業的全鏈條導入,但是,如果該產業某一環節還有缺陷,我們導入后很難保證在鄉村地區的健康成長?,F在很多特色小鎮導入智能化產業,但到目前成功的卻沒看到,就是因為智能化產業的許多環節還沒有梳理清楚,哪些能夠在小鎮做,哪些不適合,這些還是要尊重客觀規律。
4、產業導入要符合產業邏輯。
顯然,鄉村振興不可能只發展單一產業。在確定主導產業之后,鄉村還要配合其它產業進一步拉動經濟增長,提升經濟格局和發展水平。這就涉及各產業之間的邏輯關系——鄉村各產業之間的邏輯關系要合理,不能相互沖突。
比如說要發展康養產業,除引入養老機構解決老人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問題,還可打造與健康息息相關的醫療、醫藥產業,以及滿足老人休閑心理需求的藝術、繪畫產業等(學院生活還可滿足老人抗拒孤獨、喜歡朝氣熱鬧的心理訴求)。假如發展重工業,則對自然、人文環境的破壞與康養生活環境是完全相違背的。
再比如,河南鄭州有個以兒童服裝設計、生產為主的鄉鎮,因為突然有開發企業和大量資金注入,大規模的土地被征用。僅以童裝單一產業難以支撐,于是盲目導入金融、戲曲、古玩、足球等產業,導致大量土地被開發,卻無一個產業存活。
5
產業導入的4個方法
產業選擇絕非只有這四個原則,但把握好這四個原則,一般來說就不會錯到哪去。原則確定了,方法更重要,我們來看看有哪些簡單易操作的方法。
1、選擇土生土長的特色產業
有些地區經過多年的產業發展,已經形成了鮮明的優勢產業,比如廣州花都的皮具、中山的燈具、順德的家具等等。對于這些地區,無需另外引入主導產業,只要對現有產業重新進行規劃引導和提升,實現現有產業升級。我們之前說到的沙河豆腐也是如此。
2、選擇自我進化的特色產業
有些地方本身還沒有形成優勢產業,但卻有明顯的特色資源。對于這類鄉村,就應該立足本地特色,導入與之最相關產業。比如把空氣質量好的地方,可以導入養老產業,比如清遠;有溫泉的地方可以導入休閑度假產業,比如從化;有特色農產品的地方可以發展農產品的深加工,比如增城荔枝。
3、選擇競爭風險小的特色產業
同樣的資源,可以有不同的表達,開發不同的產業。說到麗江,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利用麗江的資源優勢,氣候、自然風光發展旅游業,但是我之前診斷的一個項目,為了避開競爭,決然深挖納西文化尋找一條不同的路,以納西族放鷹狩獵的傳統文化為依據,打造一個鷹獵小鎮。
4、選擇服務周邊的特色產業
有些鄉村本身既沒有什么特色產業也沒有什么特色資源,但是卻毗鄰中心城市,這類符合條件的鄉村地區可以承接周邊城區產能過剩的產業,為大中城市提供特色服務。比如,位于廣州黃埔郊區的教育小鎮就引入了大量國內外名校,成為了廣州新的教育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