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正處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兩大戰略的政策疊加期、歷史交匯期,二者互為支撐、有機融合的局面日漸形成。一方面,鄉村振興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尤其是產業興旺助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另一方面,脫貧攻堅作為優先任務在諸多方面為鄉村振興補齊了短板,產業扶貧等先行探索扎實了制度與物質基礎,積累了寶貴經驗。在向鄉村振興過渡階段,黨和政府也對產業如何布局作出了宏觀規劃,提出了指導意見。
《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作為今后一個時期我國鄉村產業發展的階段性綱領性文件,明確了鄉村產業的內涵特征、發展思路、實現路徑和政策措施等,其中產業布局的路徑為:通過“強化縣域統籌、推進鎮域產業聚集、促進鎮村聯動發展”這三個層級和“支持貧困地區產業發展”這一個重點,實現“科學合理布局,優化鄉村產業空間結構”。
在對歷史、現實與理論的回溯分析中,這一布局路徑的內涵思想、實踐方法其實已經彰顯,出于直觀清晰的呈現、總結需要,本文主要按照《意見》的相關文本內容進行梳理與解讀。
一、抓好第一層級,強化縣域統籌
《意見》指出,要在縣域內統籌考慮城鄉產業發展,合理規劃鄉村產業布局,形成縣城、中心鎮(鄉)、中心村層級分工明顯、功能有機銜接的格局。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普惠共享。完善縣城綜合服務功能,搭建技術研發、人才培訓和產品營銷等平臺。
《城鄉一體化藍皮書:中國城鄉一體化發展報告(2017)》中指出,發展縣域經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實現就地城鎮化的主要載體,是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要強化縣域統籌,首先需要設立職能明確的縣域管理機構。在產業空間布局規劃中,政府在宏觀調控、行政主導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只有通過高效的“有形的手”加以管理,才能理順縣城、中心鎮(鄉)、中心(村)不同層級的分工協作關系。許多省份都成立了相關機構,有的是“省縣域經濟領導小組辦公室”,有的是“省縣域經濟研究(促進)會”,等等,架子搭起來了,更要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把惠民惠業的政策落實下去。具體在縣鎮村產業不同層級的布局上,政府應“先規劃,后建設”,經過充分的調研、論證確定不同區域產業布局的重點、特色。這種調查論證離不開對當地發展歷史,尤其是產業發展歷史的考察,也離不開對當下經濟社會資源的考察,在必要時還可邀請相關領域專家進行規劃研究。
此外,要優先布局發展城鄉一體化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脫貧攻堅時期鄉村的基礎設施條件已經得到一定改善,當前除了查漏補缺外,更重要的是推進縣域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如戶籍管理、住房醫療、金融信貸、技能培訓等。在縣域服務延伸整合的過程中,縣城進一步升級自身服務水平,如與省市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合作創辦技術創新平臺,組織集中外出培訓,借助“互聯網+”技術搭建營銷網絡、擴大縣域經濟市場等。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硬件、軟件條件的改善離不開資金的支持,政府應主動擴大資金籌集范圍,創新資金利用手段,如嘗試政府購買服務、社會影響力債券等。
二、抓好第二層級,推進鎮域產業聚集
《意見》指出,要發揮鎮(鄉)上連縣、下連村的紐帶作用,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以鎮(鄉)所在地為中心的產業集群。支持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重心下沉,向有條件的鎮(鄉)和物流節點集中。引導特色小鎮立足產業基礎,加快要素聚集和業態創新,輻射和帶動周邊地區產業發展。
小城鎮的紐帶作用及其工業小區對產業集群的效果在鄉鎮企業改革調整時即進行過探索,當前在鎮域產業聚集上力推的是特色小鎮建設。特色小鎮發源于浙江,2014年在杭州云棲小鎮首次被提及。2016年10月,住建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涉及32省份共127個。這些小鎮是在各地推薦的基礎上,經專家復核,由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以及住建部共同認定得出,并計劃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引領帶動全國小城鎮建設。
這樣的小鎮,不是建制鎮,也不是風景區,而是結合產業、旅游、文化以及社區的理念設計的多功能產業集聚平臺:一般在3平方千米左右,更多的選取在大城市的周邊,易于集聚人才、資金等要素,更能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和城市化。
當然,特色小鎮在發展過程中也要注意防止“房地產化”?!吨袊》堪l展報告》指出,一些地方快速發展的特色小鎮被房地產商“綁架”,打著各種產業旗號,到城市周邊的小鎮拿地搞開發,結果房子搞了一大片,產業卻引不來,反而加大了房地產庫存。其背后原因很大程度上還是沒有深入做好當地產業特色考察與規劃,盲目上馬。
此外,農產品加工流通業是從農業延伸出來的鄉村產業,是構建農業產業體系和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腰”,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橋梁紐帶作用。支持其重心下沉即是要加強農產品鎮域加工集群的建立,加強農產品物流骨干網絡和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打通農產品物流節點,實現全過程無縫對接。
三、抓好第三層級,促進鎮村聯動發展
《意見》指出,要引導農業企業與農民合作社、農戶聯合建設原料基地、加工車間等,實現加工在鎮、基地在村、增收在戶。支持鎮(鄉)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引導有條件的村建設農工貿專業村。
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司長曾衍德在解讀《意見》時指出,促進鎮村聯動發展,其目的主要是讓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創業,改變原料在鄉村、加工在城市,勞力在鄉村、產業在城市的狀況。鎮村聯動發展可以看作與特色小鎮建設相配套的舉措,而農工貿專業村的建設思路與特色小鎮也有相似之處,需要找準特色,加強分工協作。
首先,在操作方面,這種農工貿專業村可以較多地借鑒日本“一村一品”運動,并結合當前農村合作社、加工車間和農戶的已有實踐。如農業部在2011年就曾公布過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名單,這些專業村的發展經驗可以多加推廣。
其次,產業類型布局上,鎮村這一級更多以勞動密集型為主,以農產品產業鏈延長為主。如基層政府可幫助村一級布局原料基地,改善倉儲、運輸等基礎設施條件,鎮一級布局對口承接的加工企業。此外,與脫貧攻堅中的扶貧車間經驗相銜接,這些加工企業可以參與扶貧,進一步加強鎮村聯動,即由提供原料的農戶在農村進行初加工,再運輸到鎮上?!兑庖姟芬矎娬{支持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發展初加工,從而幫助農戶就地就近增收。
最后,還有兩方面需要注意:一是從農村角度來講,鎮村聯動不是一對一,而是一對多,甚至是多對多的。這里要強調的是,鎮域的各種農工貿專業村之間應該是彼此聯動協作,甚至應該跨越鎮域立足縣域整體。這種小而專、專而聯、各司其職的局面背后同樣也離不開對專業村資源條件特色的挖掘。二是從農民角度來講,在布局實現加工在鎮、基地在村時同樣需防止資本下鄉“公司替代農戶”,甚至“趕走”農戶的問題,真正實現增收在戶。
四、抓好重點,支持貧困地區產業發展
《意見》指出,要持續加大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投入,鞏固和擴大產業扶貧成果。支持貧困地區特別是“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開發特色資源、發展特色產業,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與貧困戶建立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大型加工流通、采購銷售、投融資企業與貧困地區對接,開展招商引資,促進產品銷售。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貧困地區合作創建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帶動貧困戶進入大市場。
曾衍德在解讀《意見》時特別提及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產業振興有效銜接。一是政策力度不減。將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投入,并納入鄉村振興戰略架構下統籌安排,鞏固和擴大產業脫貧攻堅成果。二是聚焦重點區域。這也是產業布局要求中將“支持貧困地區產業發展”作為一個重點的來源。深度貧困地區尤其要注意發掘當地資源優勢、景觀優勢和文化底蘊,在有條件的地方也可以如前所述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和休閑旅游精品點等,這對整合企業、農村合作社、農戶利益,促進鄉村整體經濟社會發展都有幫助。三是促進產銷對接。當前我國農產品產銷對接不緊密、不穩定問題突出,貧困地區尤甚,商務部市場體系建設司2018年還專門發布了有關農產品產銷對接工作的相關文件。對于貧困地區產業布局,在相對缺少資源的情況下,尤其要注意創造利用資源??梢陨钊胪七M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構建農村產品上行通道。在產業發展過程中,也可以充分發揮電商平臺大數據優勢,形成交易品種、數量、價格和地區分布等產銷信息大數據,把需求更加直接、快速、準確地反饋到生產端,促進產業精準定位,從而實現蓬勃發展。
本文摘編自《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產業》一書,內容有刪減。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