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新聞記者:近期,部分城市發生嚴重內澇,請問住建部在解決城市內澇方面有什么措施?謝謝。
黃艷:謝謝你的問題。城市的排水防澇安全是我們城市安全運行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和環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注重加強城市排水能力建設,重視建設海綿城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今年4月,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強城市內澇治理的實施意見》,全面部署了“十四五”期間城市內澇治理工作。
在這里想和大家講講城市內澇,城市內澇治理最突出的一個特征就是它是一項系統性工作,這個系統性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流域區域洪澇統籌體系。城市排水安全和城市周邊的大江大河、區域河流水系的行洪、泄洪以及區域滯洪能力是密切相關的,必須做好防洪和排澇的銜接。遇到暴雨,甚至是極端天氣,一旦發生洪水入城或者河道水位上漲頂托,城市雨水就排不出去。汛期城市發生的大面積積水或者是內澇,往往是這種情況,沒有形成洪澇統籌體系。
第二,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一方面,要加強城市豎向設計,因為水往低處流,所以要合理地確定地塊高程,科學確定排水分區。另一方面,還要構建“源頭減排、管網排放、蓄排并舉、超標應急”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包括排水管網、泵站、排水通道、河湖水系等。目前這套體系的建設還有很大差距,欠賬較多,實事求是地講,需要久久為功。各地現在普遍編制了城市排水防澇相關的規劃或系統性方案,正在持續推進落實。
第三,應急管理體系。針對超標降雨,要實施區域“聯防聯控”,洪澇“聯排聯調”,加強監測預警和預警的響應,以及信息共享,統籌城區水系、排水管網和城外大江大河、水庫的調度,提升應急管理水平。前段時間剛剛發生的鄭州極端天氣,降雨量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應對這樣的天氣必須堅持人民生命至上,及時采取停工停運、轉移避險等應急措施。
這三個體系必須要同時發力,我們才能真正解決城市的內澇問題。“十四五”期間,我們將與有關部門一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切實抓好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內澇治理的實施意見》的落實,指導地方用統籌的方式、系統的方法來解決城市內澇問題,建立健全流域區域洪澇統籌機制,同時提高應急管理水平。
在“十四五”期間,我們制定了目標,力爭到2025年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確保能夠有效應對內澇防治標準以內的降雨,在超標降雨的條件下,城市生命線工程以及重要市政基礎設施的功能不能喪失,到2035年,總體要消除防治標準內降雨條件下城市內澇現象。
額外再提一句,大家也都關心海綿城市的建設。其實,海綿城市是綠色生態原則下的城市雨洪管理的理念,國外有的叫它“水彈性城市”,也有叫它“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簡單地說就是讓城市有更多空間吸水、蓄水、滲水和凈水,也就是讓這個城市硬化的地面不能比例過大。遇到極端天氣降雨,我們還是依賴排水系統和應急措施,這幾年下來,我們一共有30個海綿城市試點,試點區域效果非常好,能夠應對內澇防治標準內的降雨目標和效果。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