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曾創造出世界領先的農業文明,農民不僅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直接動力,也是社會變革和改朝換代的重要力量。從東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中“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垂髫,怡然自樂”的世外桃源,到清末的“村治”,再到民國和抗戰時期周作人、梁漱溟等人的“鄉村建設運動”,無不深刻地體現著人們的強烈愿望。歷史發展到21世紀,新農村建設再一次被提到議事日程。2003年,中共十六大上,中央提出解決“三農”問題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十六屆三中全會將統籌城鄉放在了“五個統籌”之首;一年后,胡錦濤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提出了著名的“兩個趨向”論斷,指出中國已進入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階段;在五中全會上,則正式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法醞釀過程中,中央曾派考察團到拉美考察城市化問題,赴韓國考察“新村運動”,專家們考察回來后形成了幾份相關報告,為中央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恫t望》周刊載文稱,以胡錦濤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總攬全局、著眼長遠、與時俱進,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列為中共中央對未來五年科學發展的十大方略之首和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20字的總要求,全面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美好的新農村圖景。
2.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規劃設計的探討
今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認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應包括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農民、新風尚5方面:因地制宜地建設各具民族和地域風情的居住房,房屋建設要符合節約型社會要求;完善基礎設施,道路、水電、廣播、通訊、電信等配套設施要俱全;生態環境良好、生活環境優美,尤其在環境衛生處理能力上要體現出新的時代特征;新農民是指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四有農民”;新風尚就是要移風易俗,提倡科學、文明、法治的生活觀,加強農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這些都與新農村的規劃設計有很大關系。
如何落實中央精神并轉化為具體政策,是今后的重點所在。有經濟學家認為,國家應重點加大五方面的扶持力度:一是建設包括道路交通、信息網絡在內的農村基礎設施,二是治理和保護農村自然環境,三是重點發展醫療、養老等農民社會保障體系,四是支持農業生產,五是發展教育事業。那么,如何體現這五方面的具體措施呢,要規劃先行。
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步伐,要靠合理的規劃設計、適宜的用地布局、有利的產業規劃,靠堅強的基層組織建設。因此,規劃也要要符合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實現村容整潔、營造文明村風、適合市民休閑的需要,安排好生活與產業的發展,要從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建設和諧村鎮高度進行規劃設計。
3.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設計方法
農村的規劃建設要考慮到多方面的要素,同時又要從總體上把握發展的方向,既要尊重自然,又要適應城市化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們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3.1 基本原則
整體原則:從環境與城區空間的整體%出發,統籌布局建筑、道路、綠化等空間,塑造富于特色的農民新村整體形象。
生態原則:以廣義生態觀為指導,協調建設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創造生態優良的新農村環境。
人本原則:以人為本,處理好人與空間環境的關系,創造宜人的商業活動空間、休閑場所和聚居生活氛圍。
持續原則:力求經濟、環境、社會的持續協調發展,以良好的開發效益創造可持續建設的條件,以優美、超前的環境建設奠定可持續開發的基礎。
因借原則:因地制宜,借自然環境景觀條件與景觀要素,提升新農村開發的環境效益。
經濟原則:規劃適應農村市場經濟彈發展的特點,在商業與居住空間的組織上具有一定的靈活%與彈%。
市場原則:充分利用社會契機、區位優勢、環境品質與地緣條件,優化新農村用地土地資源利用,保障規劃在市場條件下順利實施。
3.2 理論基礎
新農村的規劃設計沒有現成的成熟規劃理論,而它又涉及到農村建設的方方面面,因此,需要從多種角度來考慮,以多學科理論作為其理論支撐,如可持續發展理論、系統科學理論、地理學、生態學理論等。
新農村規劃,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社會發展全局是新農村規劃設計的指導思想和最鮮明的特點,結合城市與鄉村規劃的方法理論,運用新的信息技術手段,把農村作為一個系統一個有機整體,充分綜合考慮到整個系統的各個部分,統籌安排,合理布局,使這個生態系統長期有效的運轉。
3.3 內容方法
北京市市委書記劉淇在進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問題調查研究時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從新城建設、中心鎮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三個層面推進郊區城鎮化建設。”
我們認為: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的方法與傳統城市規劃方法最主要的區別就是要尊重農村的土地,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當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做好規劃工作,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從規劃區的功能分區,空間結構、道路交通、基礎設施、綠地系統規劃、景觀設計、建筑設計等等方面來綜合考慮。
4.基于修建詳細規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探索
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設計沒有現成的規范,筆者在中觀尺度上的近郊農民居住區的修建%詳細規劃的實踐中總結規劃經驗,從實際出發,對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建設進行初步理論探討。接下來以“云南省昭通市‘農民新村’修建%詳細規劃”為例,進行探討。
4.1“農民新村”的建設背景與區域概況
“農民新村”(以下簡稱“新村”)位于云南省昭通市東南側,鳳凰山北麓,中溝河東岸,面積19公頃,是一個為安置因城市擴張而搬遷的農村居民村,其修建%詳細規劃主要解決安置農民的生活問題。
隨著城市的發展建設,越來越多的村莊被納入城區或城鎮郊區的范圍,形成大量的失土農民,引發了一系列農村居民安置問題。昭通市情況亦如此。根據昭通市2020年將發展成為50萬人口的規劃目標,昭陽區未來的農民拆遷人口將達到8萬人,安置用地預計約為130公頃。隨著昭通市新區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們認為應把農民的安置問題作為工作的重點,為城郊農民創建一個適合自己的、配套齊全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避免以前新區建設中所出現貧民窟的尷尬局面,使之有利于城鄉的共同繁榮、為現代城市發展提供積極動力。
為了及時解決這一城市化進程中的重要問題,同時響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號召,我們編制了安置搬遷農民的居住區“農民新村”修建%詳細規劃,對村民安置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進行研究,以積極的態度探討、解決城市進程化中的城鄉矛盾,以期創造更為和諧的城鄉格局。
4.2規劃設計方案設計構思
“農民新村”規劃方案著力改善農村整體環境,提高農村居民生活質量,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全面快速推進我縣城鄉一體化進程。通過規劃,指導安置農民村莊建設更趨規范化、合理化,使之成為昭通市南部村鎮組團的一個新農村試點。
“農民新村”規劃方案基于環境構成特點,以及地塊內用地結構的復雜%,并結合當地搬遷農民的實際需要,形成了四種不同類型的功能空間:濱河休閑空間、沿街商業空間、院落式餐飲空間和居住空間??臻g的內向引入是設計的著力點,即怎樣讓農民較好進入規劃區域內部,從而形成整個區域的良好的新農村氛圍。
為了較好的延續傳統,規劃區內以院落空間為主,這樣既能形成院與院之間巷道良好的商業氛圍,也能形成院落內寧靜的生活空間。居住與商業結合環境形成兩種類型的院落空間形態:北面地塊結合濱水空間來進行設計,院落空間與水景滲透相結合,形成面水而居的生活景象;南面緊靠雙院子村,地塊紅線以外山丘地形高差接近30米,對南面地塊有重要的景觀控制作用,因而在南面地塊形成與山體相結合的院落圍合空間。
結合農村人群使用特點,將底層建筑空間全部臨街對外,以滿足搬遷住戶對商業臨街門面的需要,并保證空間的使用彈%,即使具體地段不適合商業門面的設置,也可根據具體情況改建成與農民生活相適應的倉儲等其他空間。
規劃設計與現狀已有的建筑進行良好整合,使其在功能上得以協調統一:政府對面地塊形成開放空間,開口、流線設計與政府大門開口方向相一致,形成具有行政意義的集散廣場;靠近交叉口的質量較好的保留建筑統一形成底商上住,并和濱河開放空間相結合形成開敞的休閑娛樂空間。
4.3 規劃設計特色
因地制宜,城鄉一體:“新村”按與城市周邊鄰近用地相銜接,以城鄉一體化的思想來進行設計。“農民新村”處于昭通市南部邊緣區域,各方面接近城市水平,適應新農村的生活方式,使城鄉融合,無縫銜接。
結合現狀,推陳出新:“新村”北面靠河,南面靠山,中間開設一條主要道路,結合這種情況較為復雜的現狀,并做到既反映地方風格、農村特點,又具有田園風光,鄉土特色,地塊內形成了三種不同%質的產業經營區,并以此成為該新村的特色。
延續傳統,和諧人居:為了建立和諧的人居環境,并延續傳統文化,形成地域特色,“新村”內建筑的組織方式以院落為主。由于地塊的劃分和各自的特點,形成了以道路相分隔的兩種不同類型的院落組織形式。
化零為整,全局統一:“新村”現狀條件極其特殊,不僅有較多的現狀建筑,還有一條紅線寬度達三十米的主干道貫穿其中。因而首先要將“新村”完全分割的兩個地塊進行整合,使整個農民新村區域成為一個整體;第二要結合零散分布的各個現狀建筑與規劃的新建筑相結合而形成完整的空間形態,并在功能使用上相適應。
結合使用,組織空間:根據當地居民的具體要求進行了上住底商的建筑設計,并根據基地條件形成了三種類型的商業形式,以適應不同游覽人群的需要,并行成綜合的旅游服務區。
5.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建設的展望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也是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建設宜居城市的重要內容,要以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在“十一五”期間要科學規劃,繼續加大投入,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加強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因地制宜,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歷史%的任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規劃設計也是一個在摸索中探索的過程。因此,作為規劃設計人員的我們,任重而道遠。
通過合理的規劃,“農民新村”的修建%詳細規劃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規劃建設開啟了先河,做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建設各方面的試驗%探討,希望為今后新農村的規劃提供參考。
(轉自: 園林學習網 http://www.ylstudy.com/thread-1034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