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來之,則安之,吊蘭就放在陽臺的窗戶上。雖疏于照管,在日月精華、陽光雨露的滋潤下,吊蘭倒也活的潑潑辣辣的,顏色也愈發變得濃綠,在微風的撫弄下,婆婆娑娑,也顯得幾分詩意。
日子如水,在不知不覺中淌過,吊蘭就這樣無聲無息地生長著,可有可無地存在著。濃綠的顏色也只是偶爾點綴一下我們的眼球。
今年,吊蘭的待遇提高了。妻子在家里置辦了花架,吊蘭也從陽臺移到了花架之上。不僅如此,我也開始“細心”地照料起來,整天唯恐它們渴了,一旦發現盆內的土稍微有些干,就趕緊澆水。又怕它們餓了,隔三差五地施肥。也別說,剛開始的時候,吊蘭的長勢愈發喜人,葉片的顏色更加濃綠,甚至綠的有些發烏??粗绱饲闆r,我也難免站在花架前沾沾自喜。
熟料,好景不長!
過了不到兩個月,吊蘭的葉子從濃綠到淺綠,從淺綠到半黃,直至枯黃。無精打采地失去了原有的風采,還不如不管不問時的狀態。經過詢問養花的行家,再通過網絡求救,我終于知道吊蘭產生變化的原因——我忽略了吊蘭的習性!
是的,習性!
看著枯萎的吊蘭,我陷入沉思——養吊蘭如此,教學生又何嘗不是如此?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在教育工作中是不是也在犯錯誤,犯如同養吊蘭一樣的錯誤?不管不顧學生的“習性”,理直氣壯地認為自己“好”,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采取自以為是的行為呢?仔細想來,不禁出了一身冷汗!不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違背學生的生長“習性”,結果會是什么樣呢?是不是也會把活得“潑潑辣辣”的學生教得“奄奄一息”,失去本該屬于他們的童年色彩?
但愿,但愿不犯這樣的錯誤。我不能,更不敢!